在1887年的美国芝加哥,耶鲁和哈佛的男校友们聚集在法雷加特划艇俱乐部里收听一年一度的橄榄球比赛。当宣布比分结果时,一个人朝别人扔拳击手套以表庆祝,另外一个人抓住了它并挥舞致意。这种片刻的兴奋逐渐演化形成了一种新运动——垒球。
在此之后,记者乔治-汉考克 把一个拳击手套系成球状,用扫帚柄当作球棒,随后法雷加特俱乐部为这种游戏制定了规则,随后很快的广泛传播。1895年,户外进行的这种游戏从法雷加特俱乐部制定的规则中分离出来,甚至成为了救火队员的一项训练项目。那个年代,这种游戏被称为猫眯球、南瓜球或是菱形球。1897年,这项运动被推向国际化,多伦多组织了第一个美国以外的垒球联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驻扎在海外的美国士兵把这项运动带到了欧洲。
截至90年代中叶,在国际垒球联盟(ISF)的主办下,垒球运动已经在世界超过85个国家展开。国际垒球联盟是此项目的国际管理团体,始建于1952年。1965年第一界国际垒球联盟女子垒球锦标赛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举行,次年,第一界国际垒球联盟男子世界锦标赛在墨西哥城举行。垒球运动是从1990年在北京举办的第11届亚运会开始被列入正式比赛项目的。
垒球不同于棒球,与之相比,垒球使用更大的球并在稍小的场地上进行。垒球同样是在一块菱形场地上进行的室外运动。在第15届亚运会上,垒球只设女子比赛。一场垒球比赛由互换击球和守垒的两只球队进行,每队包括九名队员。
比赛中守垒一方不但负责投球并且要带着很大的皮革手套以便接球,击球方使用木制或铝制的球棒轮流击球。垒位设置在菱形场地的四角,分别为一垒、二垒、三垒和本垒。比赛中站在菱形场地中心的投手将球掷向站在本垒位置的击球手,采用腋下投掷方式(比棒球速度稍慢)。击球一方在比赛中尽力将球打到无人防守区域,以便前进到下一垒,最终跑回本垒从而得分。守垒一方的目标则是截杀对手跑垒员,从而使本方得到击球机会。
七轮比赛过后(双方轮流击球和守垒),跑回本垒队员较多一方获得比赛胜利。垒球运动分为快速垒球、慢速垒球和改进型垒球运动三种。慢速垒球是最流行的休闲玩法,而快速垒球是国际比赛承认的正式体育比赛项目。在第15界亚运会上,将有六支女子垒球队参加这一项目的角逐。
在垒球比赛中,守垒方的9名队员分工不同,分别为左外野手、中外野手、右外野手、投手、接球手、一垒守垒员、二垒守垒员、三垒守垒员和游击手。在每回合比赛中,当击球方有三人被杀出局后结束此回合。
两队轮流击球,一般主队通常后作为击球方。当七回合比赛结束出现平局时要进行加时赛。站在投球点的投手努力投出不让对方击打到的好球,直接到达接球手手中。投球或是击球动作都必须在手臂以下完成:投手投球时,手到臀部的距离不超过手到肘的距离,并且球出手时手不能高于臀部以上。投手努力将球投出并穿过击打区,击球方有3次合法击打机会。一旦球被击出,跑垒员必须努力前进到达前面的一垒。当投手将球投到击球区以外而击球手并没有尝试击打时,算做一个坏球。当出现四次坏球的情况时,击球手则被送到一垒位置。
出现下述情况时击球手被判罚出局:
三次未击中出局;击出的球还未落地就被对方接到判罚出局;当跑垒员还没到达垒位而接触到球判罚出局;守垒员持球比跑垒员先触及前方的垒位判罚出局。球被击出后,击球手将会试图到达尽可能多的垒位。前进到一垒称为一垒打,前进到二垒称为二垒打,前进到三垒称为三垒打,跑回本垒则称之为本垒打。当一名队员按着逆时针的顺序接触到全部四个垒位后便得到一分,不必在一次击打后到达全部垒位,当跑垒员想在下次击球再前进时,他在其所在垒位是安全的。
击球手将球打出围墙以外则被称为本垒打,出现本垒打时,在此次击球时各垒的队员包括击球手本人都可以直接顺利跑遍所有垒位,每人都为本队加上一分。
7回合比赛结束后,拥有较多跑回本垒队员的球队获胜,如果此时比分为平分,则通常进行加时赛直到决出比赛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