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生的灿烂死的经典--国奥亚运经受最残忍挑衅方式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12月11日09:45 足球-劲体育

  12月9日,多哈阿尔拉扬体育场。先被对手进球、刚刚扳平比分就10打11的中国队,在加时赛里几乎触摸到了胜利,坚持到点球大战第9轮才不支倒地。

  对于任何一支球队来说,这都是一场能够接受的体面失败,毕竟我们已经无限接近于胜利;对于任何一支球队来说,这也是一场绝对无法接受的遗憾结果,毕竟我们已经努力到了极致,胜利却依然擦肩而去。

  这个注定让人矛盾的夜晚里,满意与失望并存,遗憾与希望并存。“杜家军”的多哈之行就这样结束了,离冠军还很远就停下的步伐,让人很容易忘记此行,但难以忘记的,是艰苦的四战中,那张扬而又无比鲜明的血色浪漫。

  残忍的挑衅方式

  所有人都在第39分钟惊呆了,伊朗人在这一分钟里通过一次快攻打破了中国队的球门。让人们吃惊的不是他们的得分,而是得分的方式---曾经与沈家军作战过的10号博哈尼在晃过了中国队所有的球员后竟然将皮球停在了门线前,然后回身用双手召唤队友们快点上来庆祝,直到伊朗队员跑上来时,他才上去轻轻地将球碰过门线。大屏幕回放时,博哈尼嚣张的面容背后是王大雷与赵铭两个人无助的身影。

  记者席上,几乎所有的中国记者都被博哈尼这一侮辱性的进球激怒。赛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即使当主持人宣布伊朗队主教练西蒙斯采访结束时,仍然有中国记者不依不饶地抢过话筒要求其对博哈尼的进球表态。西蒙斯的回答一定程度上浇熄了中国记者们的怒火:"我认为博哈尼的进球方式很愚蠢。上一场比赛他进球之后拒绝了队友们的庆祝,这场比赛他是想改正这个错误,让大家过来一起庆祝,这一点很好。但他应该在完成整个进球过程之后,再召唤队友。"

  混合区内,博哈尼也成为了中国媒体围攻的对象。英语不太流利的他面对中国记者不停地说:"SORRY。"翻译过来后,他又说:"我尊重所有的中国人,我为我今天的动作道歉。"天晓得他是不是真的这样想,之后在接受法新社采访的时候,他还在辩解:"把球停在门线上然后打进,是我从儿时以来的梦想。"

  中国队的球员更多是对自己的不满。周海滨在博哈尼的那个进球之后曾经跑向赵铭大喊。事后他对记者说:"我不是去责怪赵铭因为防守失误让博哈尼进了球,这样的失误谁都会有,很正常。我上去是问他,你在这站着干吗,为什么不追回去?就让他那么耍我们?那个进球谁都知道肯定是进了,即使你追过去也救不过来了,但我们不能给对方蔑视我们的机会。"周海滨几乎有些后怕地说:"你知道当时我最怕什么吗?我怕他(博哈尼)把球从地上挑起来再用头顶进去。以前看电视的时候我曾经看过老外有过这样的进球,如果他也这样做的话,我们还怎么踢下去?"和赵铭同样在最近距离目击了那个进球的王大雷一个劲地问:"从电视镜头上看,那个进球真的让我们很丢人吗?当时我站在那有点反应不过来了,只知道那个球肯定是进了,而且让对方进得很轻易。"

  最脆弱的孩子

  这个夜晚,王大雷几乎一直在英雄与罪人间徘徊。好几次他差点把中国队送入深渊,好几次他又差点把中国队带到顶峰。无论是哪一种结果,对于一个刚刚17岁的孩子来说都显得过于沉重。

  刘宇门前补空门、孙祥头球从门线解围……两名边后卫的英雄行为都是在弥补王大雷出击冒失的失误,而这两次失误都足以致中国队于死命。

  但正是王大雷封住了博哈尼第二个单刀的射门角度,让他只能选择传中,正是王大雷在点球战中扑住对方的一个点球让中国队能够坚持到最后。

  也是王大雷让对方已经射到门柱上的点球弹到了自己的后背上打进了门内,和1986年法国队战胜巴西队的那个点球一模一样。唯一的区别是,按照当时的规则这样的进球不算,而修改后的新规则里,这样的进球有效。"网上是不是全是在骂我的?"这是一个17岁的孩子在一场失利过后最为担心的。"怎么说呢?我的状态不是很好,这段时间太疲劳了吧,什么比赛都让我去打,我实在有点太累了,这一年我都没有闲着。现在我啥都不想,就想回到我的家里好好的歇两天,不上网、不看报,自己一个人静一静。"

  事实上王大雷在用疲劳回避着自己面临的压力。17岁就成为中国国奥队的正选,在场上指挥着比自己大三、四岁的队友,他还不完全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还不知道哪些是自己应该坚持的,哪些是应该改正的。一个小饰物几乎就能改变他的心情,头两场他头戴发卡表现出彩,打阿曼开始他摘掉了发卡,在场上却几乎变得不知所措。

  连杜伊也无法完全理解发生在这个孩子身上的起伏,打完伊拉克杜伊说:"王大雷就是这支球队在门前的保证。"但打完与阿曼和伊朗的比赛后,杜伊不解:"他怎么会一下子表现得这么不一样?"门将出身的杜伊知道自己需要和王大雷谈谈。而在这个夜晚对于王大雷唯一的一点保护来自于区楚良:"王大雷打得不错,他还是一个孩子。"说起点球比赛时,区楚良更是轻描淡写地说:"如果在罚点球事后再讨论怎么扑,对于一个门将来说是不公平的。"亚运会期间一直和王大雷住一个屋的陈涛在这个夜晚叹着气说:"唉,其实大雷就是一个小孩子,很多时候他比我们都要脆弱。"

  想念北京的雪

  这是郑智的第一次亚运会,这也很可能是郑智的最后一次亚运会,四年之后的广州,郑智已经30岁了,他未必还有再参加亚运的心情与机会。

  有的时候你不得不承认命运的无情,两年前的世界杯预选赛,郑智罚丢了两个点球,一个无关紧要,一个生死攸关。两年后的亚运会,郑智又罚丢了两个点球,一个无关紧要,一个生死攸关。

  两年前罚丢与香港队的那个点球之后郑智没有来得及说任何话,两年后郑智做的第一件事是快步跑向罚丢最后一个球的赵铭,他拍着赵铭的肩膀说:"别有压力,其实是我第一个点球没罚好。"

  罚丢与阿曼队的点球之后,郑智自信地说:"如果教练安排,我还是会去罚点球的。"三天后,当再次罚丢点球时,郑智依然说:"比赛里罚丢点球很正常,我不会因为这个以后就拒绝罚点球的。"

  在这个夜晚真正让郑智遗憾的不是点球,而是比赛里郜林给他漏过的那个球,在郑智射门之前中国队进行了一系列让人眼花缭乱的短传,其中包括郜林的经典一漏。然后郑智晃过后卫推射偏出,郑智:"那个球其实我是在与对方门将玩个心理,我知道他要往左边扑,所以打了个反方向,我有把握如果那个球能打正,肯定就进了。但可惜……那个球是我们打得最漂亮的一次配合。"

  虽然没有拿到奖牌,但过去的这十几天里郑智依然很快活,在这里他找到了一群与自己踢球方式相同的队友,找到了一种能够让自己自由发挥的踢球方式,也打出了一场可以称得上经典的比赛。

  在离开亚运村的时候,郑智一个人推车走在最后。他笑着问记者:"什么时候回家?"记者反问他:"你什么时候去国家队?"郑智笑着说:"那个不着急吧,我想先回沈阳休个假,那里有我的家人和孩子。"

  而在这一天,杜伊也在被郑智的问题所困扰。当他听说郑智1月份要去国家队报到时,他苦恼地说:"郑智走了,谁能代替他呢?在我的球队里,他是无可替代的。"

  在多哈最后一缕阳光消失之前,中国队的大巴开到了机场。杜伊问着记者:"北京冷吗?"听说北京已经下雪时,他喃喃自语:"如果运气好,希望能够看见北京的雪。"从这一天起,对于杜伊和他的球队来说,多哈已是过去时,北京才是进行时。

  回家前想瘦下来

  当伊朗队主教练西蒙斯在新闻发布会上侃侃而谈的时候,中国队的守门员教练区楚良悄悄地出现在了门口,杜伊科维奇没有像此前三场比赛那样参加赛后的新闻发布会。当区楚良坐到新闻发布席上时,场内的中国记者一起鼓起了掌,这掌声是给杜伊和他的球队的。

  杜伊不去发布会现场的理由是担心控制不住情绪。杜伊不是一个善于隐藏自己情感的人。"那个裁判给了我们多少张黄牌?我们还有多少人身上没有黄牌?"在离开多哈之前,杜伊发出了这样的提问。"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我当时在教练席上想,干脆他也给我一张红牌算了。"想了想,杜伊说:"有那么一刻我真的想冲进场内找他理论一番,但最后我还是忍住了。"

  这个夜晚当杜伊走向混合区时,他没有理会任何一个等着采访的记者。"让我今夜安静一下好吗?"当一个相熟的记者试图拦住他提问时杜伊反问。这个夜晚杜伊把自己一个人关在房间里,他甚至没有出现在餐厅,对于自己放弃晚餐杜伊选择了一种

幽默的回避:"这一个月我吃的太多了,我想在回家之前让自己瘦下去一点。"

  在中国队的这一个月里,杜伊科维奇正在带给他的中国弟子们一种不同以往的感受。在中国与伊朗队比赛开始之前,很多球员惊奇地发现原定在中午进行的赛前准备会被杜伊挪到了比赛场地的休息室内,时间只有十几分钟。"我觉得比赛场地也没有太多时间适应的必要,想让队员们多睡一会儿,就取消了中午的会议。"这是杜伊的解释。

  杜伊的简单的举动在队员们看来却异常温暖,经历过上一届国奥恐怖"会"海的孙祥近乎偏执地解释此次亚运会上中国队的表现:"这次我们球队为什么会打得这么好,我觉得就是因为我们的会开得少。"与伊朗队的比赛结束之后,中国队的休息室里出现了总局领导的身影。虽然没能见证中国队冲进四强,但中国队的表现依然让刘鹏、崔大林很满意。杜伊科维奇对突然而来的这些总局领导们似乎有些不太适应,而在听了上一届国奥队经历过的一次准备会要开一个半小时的经历之后,杜伊几乎有些不可思议地说:"那怎么可能?有那么多需要讲的吗?怎么开会要比一场比赛时间还长?"

  赵震


  精彩足球新闻华体网独家代理
【           发表评论
不支持Flash
 _COUNT_条 

亚运会新闻搜索

评论】【体育沙龙】【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