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妈妈”与中学生携手作战 非奥项目选手因多哈聚首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12月05日10:57 今晚报

  

“妈妈”与中学生携手作战非奥项目选手因多哈聚首

  中国藤球队天津体院球员宋程(右)在比赛中拦截日本队球员的扣球新华社记者 廖宇杰 摄

  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

  昨天,多哈保龄球、藤球馆内,中国非奥项目运动队,在挥汗拼搏。他们中有“失业”的世界冠军、他们中还有为备战亚运会而舍弃生意的私人老板、他们中还有普通的小学教师、中学生……因为亚运会,年龄不同、行业各异的他们,相聚在一起。

  保龄球队:“失业”的世界冠军

  24岁的杨穗玲没想到,有朝一日,自己会成为世界冠军。

  18岁那年,杨穗玲中专毕业,到佛山一家保龄球馆工作。此前,她从未接触过这项运动。球馆老板赵明恰好是佛山市保龄球队的教练,他慧眼识才,成了杨穗玲的启蒙老师。“那时候,社会上很流行打保龄,我很好奇,就试了试,赵教练说我协调能力特好,有潜质。”就这样,杨穗玲走上了保龄之路。两年后,在全国青年锦标赛上,她与队友拿下了团体冠军,小杨更坚定了自己的人生选择。

  去年8月,丹麦世锦赛上,杨穗玲一鸣惊人,登上了世界女子保龄球的最高殿堂。“夺金的一刹那,我觉得自己像在做梦。”直到将水晶奖杯捧在手中,杨穗玲才相信:这一切,并不仅仅是一场童话梦幻。

  回国后,世界冠军杨穗玲却恢复了“灰姑娘”的生活,回球馆工作,拿着每月不足2000元的低薪,“我的工作就是成立兴趣班,教人打保龄。钱不多,但我很知足。因为我从事的是我喜欢的职业”。

  年初,她被召入国家集训队,备战亚运会。三个月前,杨穗玲意外得知自己工作的球馆倒闭了。亚运会之后,养家糊口都成了问题,“现在不去想,打完亚运会再说”。保龄集训队没有固定的训练馆,黑龙江、广东,转战南北;集训队员津贴少,但能穿上统一队服,代表国家征战多哈,对队员来说就是“荣誉”。43岁的老队员贾陵,最初是水球专业运动员,退役后去日本发展,如今改练保龄;大学工科毕业生、42岁的王斌,在昆明开室内装潢公司,为了亚运会,他毅然决定关掉公司,一心投入备战;而女队员张玉红,最初练保龄是为了产后

减肥,结果却一发不可收拾……保龄球队领队崔志强告诉记者:“队员们都对这项运动有一份热爱,因此没人在意报酬多少。”

  藤球女队:“妈妈”与中学生携手作战

  对大多数人来说,藤球是一项陌生的运动。国家藤球队教练张伟告诉记者,目前全国总共不到1000名藤球选手。

  1990年北京亚运会,中国首次派藤球队参赛,张伟是当时的国家队队员之一,那年他获得团体第四名、个人第五名。退役之后,张伟去新加坡从事贸易,并开了一个私人公司,“我已在新加坡定居4年,不过为了亚运会,我决定放弃生意,回国备战”。

  女子藤球队队员来自全国各地,彼此的年龄跨度也很大。藤球队中,有三位“妈妈”选手,还有三名中学生。

  周荣红、孙晓丹、王晓花,同样来自内蒙古牙克石,她们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好姐妹,如今三人都是当地小学里的体育老师。“可惜的是,一直没有机会教孩子们藤球,学校的体育课程里没有。”这是三朵“姐妹花”携手第三次征战亚运会。上一届在釜山,她们为

中国队捧回了一枚银牌。有意思的是,如今她们三位千金的年龄,也都相差不多。王晓花说,为了备战多哈,她们都“狠心”给孩子断了奶。

  平时在老家,三姐妹聚在一起练藤球的机会不多,乍一上赛场,感觉体能有些跟不上,“不过我们会力争打好每一场,争取取得比上一届更好的成绩”。问及最大心愿,孙晓丹抢着作答:“希望更多人欣赏藤球比赛,希望更多人参与这项运动。”(本报多哈今晨专电)


【           发表评论
不支持Flash
 _COUNT_条 

亚运会新闻搜索

评论】【体育沙龙】【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