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哈亚运故事与众不同 冷暖巨变的不仅仅是天气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12月06日20:05 人民网 | |||||||||
多哈的天气,这些天变化很大,进入亚运会比赛状态以来,时而阴云密布,时而艳阳高照。 于是在多哈街头,你会看到穿着千奇百怪的来自亚洲各国的行人,有的短衣短杉,有的毛衣外套;在亚运会新闻中心,新加坡女记者刚才还是厚厚的牛仔装,一会儿就换成活力四射的短袖T洫了。
比赛看多了,突然琢磨出点味道来了,在多哈,亚运比赛各个不同的项目上,台上的选手同样激烈的拼搏争夺,而台下的看客却正如这多哈的天气,温差太大。 在卡塔尔,尽管主办方对筹办亚运会投入了前所未有的财力,尽管亚运会的举办给这个地狭人少的国家带来了滚滚的人流,但赛场上的烽火硝烟并没有唤起当地人观看体育比赛的热情:在许多赛场,观众只有来自各国的记者,还有那些在卡塔尔工作的“老外”们――他们是为本国的运动员加油助威的。当地人生活依旧,似乎亚运会只是一场忙碌热闹的戏剧:舞台已经搭好,怎么演是演员的事儿,与自己无关。 但也有例外,在卡塔尔传统的体育项目卡巴迪比赛上,本地观众破天荒地“挤破”了门槛,不仅座无虚席,连过道上都挤满了热情的“拉拉队”;还有就是足球,当然限于男子足球,能引起卡塔尔人观看的兴趣,这也是他们引以为豪的项目。一位跑国际象棋和举重项目的中国记者叹口气说:“报社约稿让写写观众,而这两项比赛除了记者之外根本就没有观众,怎么写?”那些在卡塔尔打工的中国人、印度人、韩国人、印尼人、越南人、菲律宾人等等,他们大概是观看有本国运动员参赛的最忠实的“看客”。在柔道比赛中,一群韩国人全穿着本民族的传统服饰,从不同的地点赶来为本国运动员助阵;而日本观众则人手一只本国的国旗,神色激动,高声呼喊;其中在中国队参与的比赛中,赛场下活跃着一群特殊的“拉拉队”,他们声音洪亮,情绪激动,为中国运动员的成绩而兴奋,为运动员的失利而沮丧,他们是在卡塔尔工作的中国人。 羽毛球男团比赛,林丹与陶菲克狭路相逢,这两位偶像级国手都不缺少本国的球迷,于是台上棋逢对手,厮杀正酣,台下两国的助威团也是“势均力敌”:不仅人数差不多,就连喊声高低也惊人地相似,一位印尼男孩因为过于激动几乎要冲到台上,被工作人员制止,因为他影响了电视直播。第一次比赛,陶菲克输了,看台上那个文静腼腆的印尼女孩哭了,她告诉记者羽毛球是印尼的“国球”,陶菲克是国内年轻人喜爱的偶像;半决赛,林丹又胜了陶菲克,记者看到,看台上那个印尼女孩低着头默默离开了赛场。(人民网体育在线多哈12月6日电) 本文为人民网亚运会稿件,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任何网站和媒体(含已获得常规新闻转载授权的网站和媒体)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