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成都日报》:真是不该输的输了吗?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12月10日04:43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中国军团的夺金步伐放慢了,特别是在几个重要夺金点上出现了“集体溃败”,女足、游泳、赛艇、羽毛球……一个接一个的“不幸”在发生。套用托尔斯泰的一句话来说就是——胜利的心情相似,失败的背后却各有各的原因。对于一批名将来说,亚运赛场真成了强弩之末了吗?想赢怕输是人之常情,但只赢不输是不现实的;重要的是,无论输赢,我们
能从中得到什么?

  陈浩:任何失败都是可以容忍的,竞技体育的游戏规则就是如此,总要有失败者。中国女排在世锦赛上表现那么糟糕还不是被很多人骂,但谁又敢说2008年奥运会她们不是夺冠热门?

  黄一可:就是哈。1998年龚智超输给米仓加奈子,2002年羽毛球女双丢了金牌,但接下来的奥运会却无一失手。亚运会在中国羽毛球队这里,似乎成了预防针。

  肖竹:但不应该就此逃避责任。很多人认为组委会赛程安排不合理,似乎有故意针对中国队的嫌疑。不过赛程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可能还是要多找找自身的原因。别忘了代表卡塔尔参赛的诸宸也是被密集赛程拖垮的,东道主总不会把自己也算计了吧?

  陈浩:是啊,每项制度的制定都是有针对性的,否则也就没有制定的必要了。不知为什么总有人以“规则针对中国队”来为失败找借口。亚运会的赛程早就公布了,如果不合理怎么不早提出来啊?输球了才拿出来说事儿,我想这不是一个体育大国的胸怀和判断力。

  肖竹:中国队失败了总喜欢“总结”,那就“总结”吧。游泳出现滑坡我觉得很正常,新人顶不上来而且其他代表团也都在追赶;羽毛球输了总找客观原因就不正常了。我的意思是,球能输,但要正视失败。

  黄一可:中国队包揽所有亚运乒羽金牌有意思吗?对于中国乒羽来说,永远只缺挑战,不缺冠军!世界第一也不是常胜将军,关键是要输得值。很多队员都希望通过亚运会来调整自己的状态。事实上,中国乒羽就有这样的规律,亚运会成绩不怎么样,但翻了年就可以在世界赛场高奏凯歌。

  陈浩:韦迪说“我不承认中国赛艇水平倒退”,我也认为,该拿的金牌没拿到,这并不是说中国的世界冠军们就退步了!亚运会嘛,有时很难用纯粹的成绩与世界最好成绩作比较的。

  黄一可:拼金牌和保金牌不一样,

中国女足属于前者,她们太想找回“亚洲荣耀”了。有些人总是对日本足球的崛起很不服气,但事实上,中国女足这次输给日本一点都不冤,技战术能力和人家差了一大截。虽然刚拿了亚洲杯冠军,但中国女足要复兴还任重道远!

  失败者说

  乒羽异口同声怪赛制

  羽毛球男双、女单集体溃败,

乒乓球也丢掉了男双冠军,中国队的乒羽在多哈依旧未能摆脱阴影。不过有一些声音认为,中国代表团在乒羽等优势项目上受到了“不公正”待遇。除了参赛人数受限,在赛制、赛程上,我们的很多项目也遭到了“特殊”待遇,比如羽毛球、乒乓球,团体和单打比赛的轮次间隔时间非常短,如果中国队想包揽金牌,就必须克服疲劳作战。

  继张宁止步半决赛后,中国羽毛球女单二号谢杏芳也被中国香港选手淘汰。失利后的谢杏芳和男友林丹的观点一样:落后的亚运赛制导致自己发挥不佳,“团体赛我们以强打弱,而单项赛则越往后对手越强,两方面的落差让人难以很快适应。”自1994年广岛亚运会之后,中国女羽再次无缘女单决赛。中国羽毛球队总教练李永波昨天也说,“张宁打了六场,谢杏芳打了七场;她们在团体赛中遇到的对手都不强,状态迟迟出不来。而我们的对手却没有这么大的压力。”

  林丹在男单半决赛狂扫李炫一后也表示:“希望亚运会能和奥运会施行相同的赛制。”他的队友郭振东则认为:“一场亚运会的失利没什么,中国男双已经用世锦赛的金牌证明了自己。”在他看来,亚运会就是为奥运会练兵的。

  新闻回放

  水军女足今不如昔

  继亚洲杯0∶1不敌

日本队后,中国女足在亚运会小组赛中再次以0∶1输给对手。日本各大主流媒体都认为,无论从战术素养还是从整体打法上看,日本队已将身高马大、爆发力差的中国队玩于股掌。

  中国游泳队在釜山亚运会上收获了20枚金牌,多哈亚运会将游泳比赛项目增加到38个,但中国队的金牌总数却只有16枚。日本队却由上届的11枚上升到16枚金牌。中国水军一向有“阴盛阳衰”的传统,这次男队也只拿到3金。即使获得了金牌,含金量也不高,鲜有破纪录成绩产生。

  三届亚运会包揽金牌、上届只丢掉一金,中国赛艇队在亚洲已经是无敌之师了。本届亚运会上,中国队在9个项目的争夺中只获得5枚金牌,男子项目仅获得1金,这是中国队在亚运会历史上的最差成绩。

  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 黄一可编写


【           发表评论
不支持Flash
 _COUNT_条 

亚运会新闻搜索

评论】【体育沙龙】【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