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大块头真的有大智慧--访中国亚运橄榄球主帅郑红军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12月11日09:28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这是多哈亚运中国代表团中学历最高的一支队伍。所有人都是在校注册大学生,平均身高1米84,平均体重近90公斤,他们真正配得上“大块头有大智慧”。

  这个项目,要有篮球队员的“手感”,足球运动员的“脚感”,短跑运动员的速度,长跑运动员的耐力,堪称“运动中的全能”。每天补助曾经只有6元,每个人身上都伤痕累累,每个人背后都有一段为橄榄球付出牺牲的故事。

  这就是征战多哈亚运的中国橄榄球队,一支在中国还在孤独前行,尚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的神秘之师。

  昨天的多哈阿尔阿拉比球场,迎来了亚运7人制橄榄球的首日比赛。观众虽然不多,但一身红装的中国队出现在场上,矫健的身姿、铁塔似的体格、

猎豹般的速度让观众不断地惊叹,一名印度记者感叹道:CHINA IS EXCELLENT!(中国队真厉害!)

  昨天的小组赛,中国队以41∶0兵不血刃地战胜了印度队。但赛后主教练郑红军并不满意。他认为首场比赛,队伍配合还稍显生疏。按照赛前的约定,这位长相酷似金志扬,同时又身为中国大学生橄榄球协会秘书长的中国橄榄球掌门人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最快速度:百米10秒56

  话题先从昨天表现最佳的7号队员李阳说起。李阳昨天有3次精彩的个人长途奔袭后触地得分,是场上最耀眼的明星。说起李阳,郑红军一脸自豪,“百米10秒56!”这样的速度简直就可以上亚运会的百米田径赛场了。记者注意到,身高1米78,体重也仅76公斤的李阳在铁塔般的橄榄球运动员里块头并不突出,但他的表现证明了,橄榄球绝对不是一项只靠身体的运动。“一般人都认为打橄榄球就靠身体吃饭,我们的队员可不是只会抢和跑的傻大个。”郑教练提醒记者。

  最高学历:3个是研究生

  “只靠身体,不靠脑子,是绝对打不了橄榄球的,我们的队员除了两人是解放军体育学院的,其他10个都是中国农业大学的在校生。”郑红军介绍说,“正因为他们都是受过高等教育,打球头脑都很清楚,接受能力也强,很多时候队员在场上,都需要自己对形势做出判断。他们做得非常好。”

  “我们的队伍里9个是本科生,还有3个是研究生,李阳现在在念大四。我想他们可能是这次中国体育代表团里学历最高的一支队伍了吧!”郑红军说。

  最好成绩:

世界杯腕级冠军

  中国橄榄球在世界上所获的最高荣誉是什么?“世界杯香港站碗级冠军,”郑红军说。英式橄榄球的最高荣誉是世界杯的杯级冠军,英国是英式橄榄球鼻祖,自然是世界最强者之一。接下来是盘级,而中国所取的最高荣誉,属于世界杯分站赛之一香港站的碗级冠军,这项荣誉就是在今年取得的。

  “中国现在在世界橄榄球的地位还不高,但水平正在不断提升,目前7人制的水平在亚洲能进前四,上届亚运会我们列第五,这次我们的目标是奔着决赛来的。”郑红军充满自信地说。

  最鼎盛时期:全国也就千人

  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中国橄榄球的发展史。其实,坐落在京城北郊的中国农业大学就是中国橄榄球的发源地。

  作为农大校队和中国国家橄榄球队的教练,郑红军可以说是中国橄榄球运动发展的见证人。听他细数着中国橄榄球运动的历史,很难想象这样一个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运动,仅在中国开展了短短的26年时间。

  “橄榄球运动在中国还是个年轻的运动,目前,全国只有几所大学开展此项运动,最多时候也不过千把人。长年从事的大约就200多人吧!”郑红军说。

  最少津贴:每天只有6元

  “由于橄榄球是非奥项目,没有常设的国家队,各方面的投入和关注都有限,这也是所有非奥项目共同的问题。”郑红军说。“这些队员有津贴吗?”记者问。“也有,但少得可怜,曾经最少时每天只有6块钱。”

  “这么高强度训练比赛,营养够吗?”在记者看来,没有足够高能量高营养补充,怎么使这些大块头在场上如此“肉搏”呢?

  郑红军感慨道:“队员还是要自己贴钱补充营养,我们打球是为了国家荣誉,是出于对橄榄球的热爱。农大每年投入几十万元的资金,支持建设橄榄球队已经很不易了,这点儿投入放到其他项目一点水花都不溅,对中国橄榄球来说,已经是雪中送炭了。”

  最大梦想:罗格能动点私心

  由于还要关心接下去中国台北的比赛,郑教练向记者说了抱歉。“最后一个问题,听说罗格也是练橄榄球出身,您觉得在他的任期内,橄榄球能进奥运会吗?”记者问。

  “对对,罗格打过10年的橄榄球,所以他对这项运动还是有很深感情的!”郑红军有些兴奋地说,“但是障碍主要还是在于,人家北美搞橄榄球的太牛,他们自己职业化已经轰轰烈烈如火如荼,对奥运会就也不是那么稀罕了。说实话,我们这辈从事橄榄球运动的人,最大的梦想还是进奥运会,只有成为奥运会正式项目,这项运动才能在中国得到更大的推广和普及。”

  “能说出一个您认为橄榄球进奥运的最可能时间吗?”

  “2016年,但我未必还当主教练了,这个梦想,就留给以后的人来完成吧!”这位为中国橄榄球耕耘了20多年的教授级掌门人笑着说。

  本报特派记者 伊志刚 本报多哈专电


【           发表评论
不支持Flash
 _COUNT_条 

亚运会新闻搜索

评论】【体育沙龙】【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