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人民日报亚运前方报道团感言:除了感谢 还是感谢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12月15日19:52 人民网

  许立群:开幕式上的一个场景最难忘怀:英俊的王子手擎火炬骑跨着骁勇的战马沿着陡峭的跑道迅疾地冲向高耸的火炬台,行程过半,战马突然蹄下一滑,险些将主人掀倒。王子紧紧贴服在马背之上,竭力保持身体的平衡,他镇定地驾驭着坐骑缓慢而顽强地向上攀登,一步两步三步--王子和战马成功登顶!圣火点燃之际,万众欢腾。不畏艰辛、超越自我,这正是体育精神的写照;战胜困难、奋勇向前,人类终将到达理想的彼岸。

  薛原:八年前的曼谷,同样在12月,我第一次采访亚运会,也是第一次采访国际综合性赛事,每日在忙乱中度过,回头看时,尽是遗憾。八年后的多哈,当我再次奔波在亚运赛场,对大赛的采访已不陌生,由熟悉而产生的“惯性”,至少能帮助自己在忙乱中找到一些节奏。但曲终人散,总不免又翻检出些遗憾。稍感安慰的是,曾经的遗憾在这次被留心弥补,而这次的遗憾,但愿能成为将来的借鉴。

  陈晨曦:记者还清楚地记得,三年前在这里采访

世乒赛时,多哈亚运会主新闻中心的所在地还是一片寸草不生的荒地。但三年的时间,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已经让这里成为景色宜人的休闲娱乐中心。多哈亮丽的城市风景,早已不再局限在波斯湾周边的滨海大道。而现在仍高耸的塔吊和深挖的地基,也表明亚运过后,这里将更加繁华。多哈有成为下一个迪拜的决心,有举办奥运会的雄心,在我看来,卡塔尔人正向着梦想迈进。

  张保淑:波斯湾小城多哈见证了亚洲体育版图最新的变化格局,但愿我是这个变化过程最忠实的记录者之一。尽力去观察和用心去捕捉,我努力将亚洲体育健儿异彩纷呈的竞技表现传达给广大读者。同时,我也真诚地希望参与“生命中的盛会”的日子能成为我个人新的起点。

  朱凯:又一次告别亚运会。4年前是在釜山,今天是在多哈,而4年后将是中国的广州。15天的拼搏,15天的奔波,多少欢笑和汗水,多少激情与思索;在这个生命中的盛会里,我感受者来自不同国家的笑脸,感受着赛场上运动员胜利的喜悦与失败的悲伤。当我拿到组委会颁发的“您为亚运会的成功做出重大贡献”的证书时,我再次被东道主的细致工作感动,这将是我多哈亚运会中最珍贵的礼物,我也因为能亲身参与这样的盛会感到自豪与骄傲。

  罗俊:国外的一些体育记者曾经向我感慨,为什么看到的很多中国体育记者都这么年轻,因为在他们看来,体育报道是一个很专业、很资深的工作,需要多年丰富的专业积累。我告诉他现在中国的媒体竞争十分激烈,再加上有

北京奥运会的存在,所以很多媒体都在家有老将压阵的情况下,放手派出很多新人去锻炼。作为这次报道团中年龄最小的记者,我在各位老师和前辈的指导及带领下,冲在赛场第一线,从实践采访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为更好的报道北京奥运会又储备了一些经验。半个月下来,虽人疲马乏,但斗志犹在;虽少有佳作,但心志不减。

  张雨:第一次参加大型综合赛事的报道,感觉就是一个字“累”,不过这个累是愉快的,是幸福的。它历练了我,让我在业务能力、综合素质上有了提高。

  人生的很多第一次都是一种感悟,这次我的最大感悟就是“十指连心”。

人民日报社本次共派出10人报道亚运会,这是报社最大规模的一次外出采访,我们前方的10个人如同“手指”一般,在报社这颗“心”的领导指挥下,在多哈团结作战,为读者奉献了大量精彩的文字和图片报道。

  多哈亚运会是报社采访的一小步,却是我个人的一大步,我会认真总结,将更多的能量发挥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为报社争光!

  史家民:采访多哈亚运会,对我来说只是把它作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一次“热身”运动。每日奔走于赛场,肩上扛着几十斤重的摄影器材,要说不累,那是瞎话。但是,活在这个世界上,只要你是诚心去做任何事情,有哪一件是轻松的?

  就像这亚运赛场一样,人生每天也都面临着大赛的考验。它就是一种过程、一种经历。一时的失败不代表一生的失败,一时的成功也不代表一生的成功。但是,只要你全身心地去拼搏,你就会赢得人们的尊重;只要你心中尽可能地远离功利,快乐就会常伴在身旁。

  感谢多哈亚运会,让我在辛苦中享受到了欢乐。我的人生,也因为这段经历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张永恒:第一次在国外看中国运动员比赛,很多时候,往往不自觉承担了记者之外的角色:当看到那么多海外的中国人尤其是在多哈的民工为中国运动员鼓与呼的时候,我总是忍不住加入他们的队伍,与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流泪。

  当在国内时,他们不过是上亿民工最普通的一员,默默耕耘在城市的角落。或许,他们从来舍不得看任何一场体育比赛,但在多哈亚运会,他们来了,有的请假,有的用加班的时间换取看中国运动员比赛的时间。在赛场,他们高扬着五星红旗,他们的声音超过了所有的人。

  还有的时候,比赛的时间安排得不好,赛场上除了记者之外没有别的观众。于是,记者成了参赛国最忠实的“拉拉队”。跆拳道、柔道比赛的时候就是如此,看台上的中国记者站成一排,为中国运动员呐喊加油。

  更多的时候,是一会儿在媒体看台,一会儿跑到观众看台;一会儿动笔,一会儿鼓掌。

  徐岩冰:作为一名摄影记者,亚运会的磨砺让我成长,对于大型综合性运动会的拍摄,从开幕式到各个项目,从准备器材甚至到挑选位置都得到了相当宝贵的经验。另外,就摄影本身而言,对于影像的理解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尤其是体育摄影,如今已经不单纯是新闻的概念,体育图片也已经不只是单纯的瞬间概念,对于一场比赛而言,摄影师的技术、对项目的理解、对场地的熟悉程度是基础,而运动场上的动作、情绪、环境、细节,则成为一组照片的基本构成。短短的十五天转瞬即逝,记忆定格在波斯湾温柔的夜色中,但每一天的故事却都历历在目,感谢无私帮助我的朋友,感谢报道团各位同仁的关怀,感谢报社后方的大力支持。(人民网体育在线多哈12月15日电)

  本文为人民网亚运会稿件,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任何网站和媒体(含已获得常规新闻转载授权的网站和媒体)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           发表评论
不支持Flash
 _COUNT_条 

亚运会新闻搜索

评论】【体育沙龙】【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