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文汇报:渐失作用的第三支点--多哈亚运思考之三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12月18日08:40 东方网-文汇报

  奥运会和全运会,是中国竞技体育底座上的两个支点,前者撑起了国家体育的概念,后者则是地方体育部门展示成绩的舞台。

  亚运会曾是除此之外的另一个支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支点的作用变得越来越微不足道。单就物质奖励而言,亚洲冠军的待遇甚至不如全国冠军,这样的事情早是众人皆知的秘密。亚运会往往只是一名运动员的起步,奥运会将是所有人追逐的颠峰,至于全运
会却通常是老将们最后的奉献。

  奥运会为国家而战,各方齐画同心圆,劲往一处使;全运会牵涉方方面面利益太多,各地各队各人斗智斗勇,江湖传说不胜枚举;至于亚运会,似乎就有些尴尬,也只有在这个不高不低、不尴不尬的赛事中,你可以看到以下奇怪情景:某选手眼见争冠无望,早早放弃抵抗,败下阵来,可在奥运赛场他却是“更高更快更强”的忠实信徒,全运赛场也是奋勇争先、为家乡争光的楷模--说到底,缺乏利益的推进力。少了动力,自然人跑不动,车趴了窝,多一块不发,少一块不死,什么为国而战斗、什么奥林匹克精神,似乎有了点大道理权当耳边风的味道。

  同样为国而战,奥运亚运的回报天差地别,同样为家乡争光,全运亚运的待遇殊不相同。绝大多数竞技体育选手的职业生涯短暂十数年,为自己的未来谋得一个好出路,是所有这些为竞技体育付出了整个青春的人出奇一致的想法。但目前国内,运而优者无非则仕、则娱、则学、则教那么几条出路,狭窄的几个出口怎容得下所有试图通过的人?奥运优异表现者优先,各地全运的物质奖励又大幅提高,唯有亚运成了尴尬的盲点,论人数,20余年来已诞生千余位冠军级人士,整整一个整编团,若再算上银牌铜牌,人数多得惊人。物以稀为贵,亚运冠军也理所当然地失去了“市场价值”。曾戴上多个亚洲冠军头衔的才力就是如此个案,一生与奥运全运辉煌无缘,最后命运凄惨,魂灵归西,这个案似乎也并不特殊。

  体制内普遍认可的考核标准,决定了很多人的命运,且不说是那些亚洲冠军们,他们脚下的塔基又有多少更默默无闻的垫脚石?再往根子里说,中国的不少体育项目仅仅为两项赛事而生,若奥运无则全运无,若全运无则全国无;仅仅为4年一战而生,奥运的失望兴许全运可以弥补,但人类短暂如流星的青春里,又等得见几次奥运或全运?这样的寄生关系下,又怎么能诞生健康的新陈代谢体系?

  这不仅仅是一个从多哈看北京的问题,兴许是一个北京之后10年、20年甚至更远,依然有效的话题。也许2年后的北京可以成为一个契机,人有时候必须静下心来思索一些问题,你究竟想得到什么,又究竟该放弃什么,大包大揽的结果里总隐藏着随时可能爆发的危机。

  本报特派记者沈雷王彦

  (本报多哈12月16日专电)


【           发表评论
不支持Flash
 _COUNT_条 

亚运会新闻搜索

评论】【体育沙龙】【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